(2025年修订版)
依据《GB/T 13869-2017用电安全导则》《高等学校实验室消防安全管理规范》及智能电力管理技术,制定本制度。
一、总则
(一)目标
规范用电行为,防范触电、火灾等风险,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设备资产安全,实现“零事故、低能耗、智能化”管理目标。
(二)适用范围
适用于中心机房、实验室、配电室等区域用电设备及线路的全周期安全管理。
二、用电安全管理规范
(一)设备准入与改造
1.新增设备:需提交《用电负荷评估报告》至校总务后勤部水电服务中心审批,禁止私自接入大功率设备(>2kW)。
2.线路改造:所有供电线路改造必须由持证电工施工,采用阻燃线缆(ZR-BV型)并加装线槽保护,完工后需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验收。
(二)日常操作要求
1.设备启停:服务器等高耗能设备须按“开机间隔≥10分钟”顺序启动,避免瞬时过载。
2.用电监测:使用智能电表实时监控各区域负载,超限(>额定功率80%)时自动报警并切断电源。
3.环境管控:机房温湿度控制在22±2℃、40%-60%RH,配电室配备防潮绝缘垫,禁止堆放杂物。
(三)保险与断路器管理
1.严禁使用铜丝、铁丝替代保险丝,保险规格需与设备额定电流匹配(误差≤5%)。
2.每季度检测漏电保护器(RCD)动作灵敏度,确保动作电流≤30mA、动作时间≤0.1s。
三、技术防护与风险防控
(一)智能监控系统
1.部署电气火灾监控系统(EFPS),实时监测线路温度、漏电流、电弧故障,数据同步至校安全平台。
2.关键设备(如UPS、精密空调)加装绝缘在线监测装置,异常时推送报警至管理员手机。
(二)应急电源管理
1.机房配备双路UPS电源,断电后维持关键设备运行≥30分钟,每月进行1次充放电测试。
2.突发停电时,管理员须在5分钟内关闭非必要设备,优先保障服务器数据安全存储。
四、故障处置与应急响应
(一)故障分级处理
1.一级故障(漏电、冒烟):立即切断总电源,疏散人员并报告校保卫处,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救。
2.二级故障(设备过热、异味):暂停设备运行,启用备用线路,联系专业电工排查。
3.三级故障(保险熔断):记录熔断时间及设备负载,更换同规格保险后试运行并观察30分钟。
(二)隐患上报流程
发现隐患(如线路老化、插座松动)需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扫码上报,48小时内完成整改并上传影像记录。
五、责任追究与培训
(一)违规处理
1.轻度违规(如未关闭闲置设备):通报批评并扣减责任人年度安全考核分10分。
2.严重违规(如私改线路引发事故):按直接经济损失的150%赔偿,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移交学校处理。
(二)培训与演练
1.年度培训:全员学习触电急救、灭火器使用及智能监控系统操作,考核不合格者禁止进入实验室。
2.季度演练:模拟线路短路、UPS切换等场景,检验应急响应效率,演练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。
六、附则
本制度自2025年3月11日起实施,2014年版同时废止。
编制单位:肇庆学院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
发布日期:2025年1月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