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25年修订版)
结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》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等法规,参考多所高校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实践经验,整合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,制定本预案。
一、总则
(一)指导思想
坚持“安全第一、预防为主、综合治理”原则,落实“谁主管、谁负责”责任制,建立“预防-响应-恢复”闭环管理体系,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与设备资产安全。
(二)适用范围
适用于中心机房内因火灾、触电、漏水、网络攻击、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。
(三)组织机构
1.安全领导小组:中心主任任组长,分管安全副主任任副组长,成员包括实验室管理员、技术骨干。
2.职责分工:明确值班巡查、应急响应、资源调配、事后复盘等责任到人。
二、重点风险应急处置预案
(一)火灾
1.预防措施:严禁携带易燃物品进入机房,定期检查电路及消防设施(灭火器、烟雾报警器)。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消防演练,张贴疏散路线图及安全集合点(如实验楼南广场)。
2.处置流程
(1)初期扑救:立即切断电源,使用二氧化碳或七氟丙烷灭火器扑灭明火,禁止用水扑救电气火灾。
(2)疏散逃生:任课教师指挥学生按“前门-后排-侧门”分批次撤离,指定专人协助行动不便者。
(3)报警联动:拨打119并报告火情位置(示例:“××校区实验大楼××机房火灾”),派专人引导消防车辆。
(二)触电
1.预防措施
(1)定期检测:每学期委托专业电工对机房供电线路、插座、开关进行绝缘检测,重点排查老化、破损线路,确保接地电阻≤4Ω(符合GB/T 13869《用电安全导则》)。
(2)操作规范与人员培训
1)学生管理:首次上机前开展触电安全培训,禁止学生私拆设备、湿手操作或使用非标外接电器。
2)教师职责:授课教师需全程监督设备使用,发现异常(如设备发热、漏电声)立即断电并上报。
3)应急技能培训:组织师生参加学校或中心举办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,学习触电急救技能(如心肺复苏、绝缘工具使用),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机房。
(3)环境与设施防护
1)防潮防湿:机房内配备除湿机,湿度控制在40%-60%;禁止在设备附近放置水杯、湿物。
2)绝缘工具配备:每间机房配置绝缘手套、绝缘胶垫、非金属灭火器等应急物资,存放位置标识清晰。
3)风险区域隔离:高压设备区设置物理隔离带,非授权人员禁止进入,钥匙由专职管理员保管。
(4)技术监控与预警
1)智能监测:安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,实时监测线路温度、漏电流等参数,超限时自动报警并切断电源。
2)可视化提示:在插座、配电箱等高风险位置张贴“触电危险”警示标识,中英文双语对照。
2.处置流程
(1)使用绝缘工具(如干燥木棍)切断电源,禁止直接接触触电者。
(2)对心跳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,同步联系校医院(电话:2716247)及120急救。
(3)疏散围观学生,避免二次伤害,事后排查漏电设备并记录。
(三) 机房漏水
1.分级响应
(1)轻微渗漏:停用故障空调/水管,使用防水挡板遮盖设备,清除积水。
(2)严重漏水:切断电源,转移服务器等关键设备至干燥区域,联系后勤部门紧急维修。
2.技术防护:有条件时安装漏水检测传感器,实时监测机房环境。
(四)网络安全事件
1.病毒与入侵:
(1)立即断网隔离感染设备,使用备份数据恢复系统,追查攻击源头。
(2)启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(IDS),定期更新病毒库。
2.数据泄露:对敏感数据实施加密存储,启动应急预案并上报网络安全管理部门。
(五)设备故障与停电
1.服务器故障:启用冗余服务器保障教学,联系厂商4小时内到场维修。
2.突发停电:切换至UPS电源,确保关键设备运行30分钟以上,有序保存数据并疏散学生。
(六)雷电灾害
1.预防措施:安装防雷接地装置,雷暴天气前关闭非必要设备。
2.应急响应:若引发火灾或爆炸,按火灾预案处置,同步拨打110/120,疏散至安全区域。
三、应急保障机制
(一)资源储备
1.物资清单:灭火器、绝缘手套、急救箱、防水挡板、应急照明灯、备用服务器等,每月检查更新。
2.外部联动:与消防、医疗、公安部门建立应急通讯录,确保5分钟内响应。
(二)培训与演练
每学期开展全员安全培训,包括心肺复苏、灭火器使用等实操课程。
每学年组织多部门联合演练,模拟火灾、网络攻击等复合场景。
(三)信息化管理
部署智能监控系统,实时监测机房温湿度、烟雾、漏水等风险。
建立安全事件数据库,分析历史数据优化预案。
四、事故后期处理
损失评估:24小时内形成事故报告,包括原因分析、损失统计及整改措施。
责任追究:对违规操作导致事故的责任人依规处理,强化警示教育。
持续改进:每年修订预案,结合新技术(如AI风险预警)提升防控能力。
四、附则
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,2014年版同时废止。
解释权归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全领导小组。
编制单位:肇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
发布日期:2025年1月1日